近日,在财政部与经合组织(OECD)联合举办的“应对经济挑战新方法”高级别国际研讨会上,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开幕式上致辞,肯定了双方合作成果及OECD在推进G20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,指出了中国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。现将其观点摘要如下。
一、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所在
当前,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,经济增长动力不足,恐怖主义、难民潮等非经济因素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。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,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稳,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,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。尤其是近期英国“脱欧”对世界金融、贸易、资本流动等带来短期冲击,从长期看,“脱欧”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源头。
全球经济这种复杂严峻的低增长困境,究其深层次原因,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问题。虽然各国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,结构性问题的具体表现特征和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,但在应对策略上,国际社会对推进结构性改革有普遍共识,强调加强结构性改革和提升潜在增长率的重要性。
包容性增长是公平参与、效率最优、合理共享和可持续的增长,核心是减少或者消除发展机会上的不公平。包容性增长需要包容性制度的支撑、要依靠结构性改革实现。用改革的思维、办法,消除体制机制障碍,形成促进要素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制度,包括劳动力自由流动、鼓励平等竞争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等一系列包容性经济制度。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地——而不是更多——发挥政府作用。
结构性改革必然是个艰难的过程,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,面临的风险难以准确把握,需要总体规划,合理安排结构性改革的优先顺序、力度和节奏,做好长短搭配。同时,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同样值得关注。一些结构性改革短期内具有紧缩趋势,应该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与之相配合。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供给侧,需求侧主要是政策支持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与需求侧的政策有效衔接。当然两者的协调是一个难题,各国的协调空间也不一样。
二、中国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
中国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是区分轻重缓急,加快推进短期内就能见效的改革项目,如继续简政放权,放松行政管制,推进政务公开,提高行政效率等,缓解经济下行压力;同时,积极有序推进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、劳动力市场等中长期改革。放松行政管制,这是见效最快的结构性改革措施。中国近两年多来大幅解除管制,减少行政审批,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,推动了创业和创新,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动力和创造力。
当前,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阶段性适当提高赤字率,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,特别是为“三去一降一补”创造一定空间,缓解改革“阵痛”。同时,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改革完善财政自身的结构性问题,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,真正发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。具体包括继续完善税制,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,研究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,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,完善转移支付制度,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。
三、财政支持中国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
推动结构性改革,实现包容性增长,要从优化资源配置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入手。财政支持中国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措施包括:
第一,支持“三去一降一补”。“三去一降一补”是针对中国产能过剩、库存高企、杠杆偏高、成本过高、短板突出等结构性问题提出来的五大任务,也是工作目标。这需要以改革为基本手段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。在此过程中政府不能决定谁生谁死,优胜劣汰是市场出清的结果,财政要做的主要是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,并创造培训、转岗再就业的条件。同时,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重点支持扶贫、环境治理等薄弱领域,多“雪中送炭”,少“锦上添花”。
第二,推动理顺价格关系。当前的重点是减少对市场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,着力完善灵活有效、无扭曲的价格形成机制。以支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为例,近年来已陆续出台了棉花、大豆目标价格改革,相应取消了最低保护价收购,市场有效发现并形成价格、进而引导农户理性决策的机制已初步形成。下一步,要继续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,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,将产业链的扭曲矫正过来,提高资源配置和供给效率。
第三,推进城乡要素流动。中国正实施的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,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,促进产业发展、就业转移、公共服务和人口集聚相统一。2015年财政开始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可携带,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的免费教育。下一步将落实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,进一步打破人口自由流动障碍,使得更多的劳动要素能够从农业、农村有序有效转移到生产率水平更高的非农产业和城市,促进进城农民安居创业。
第四,优化投资结构。中国储蓄率高,城镇化、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农业现代化正在协同推进。保持一定的投资水平,既有基础,也有必要,关键是要淘汰落后产能,优化投资结构。中国将通过保护知识产权、提供税收鼓励等方式,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,着力提高设备和高附加价值产业的投资。面对社会急需的一些公共服务遇到的资金瓶颈,中国政府大力推广PPP模式,吸引私人资本投向公共服务,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。
总之,挑战与机遇并存,以改革的方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,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优化劳动力、资本、土地、技术、管理等要素配置,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,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,实现中国经济包容性、可持续中高速增长。